年关将至。又到了为新的一年排兵布阵的关键节点。立足当前,春节后权益市场将如何演绎?热门板块的未来前景如何?债券市场还能否延续佳绩?……为了更好地帮助投资者布局新年“投”等大事,1月20日,以“蛇跃新春 升升不息”为主题的长盛基金2025年投资策略会成功举办。本次策略会邀请了长盛基金投研团队十余位核心成员齐聚一堂,共同围绕权益策略、红利价值、热门成长、指数量化、固收策略和防御资产六大主题,进行了深度探讨和解析金昌期货配资,全面审视经济新旧动能转换中投资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帮助投资者更好地布局2025。
开场明旨:锚定客户为本,助力投资之路有生机更有“升机”
回顾2024年,在政策暖风和市场活力等多重因素驱动下,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呈现出积极而深刻的变化。展望后市,长盛基金总经理汤琰在开场致辞中表示,虽然内外不确定因素可能对市场情绪造成短期扰动,但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未曾改变,在低利率和净值化背景下,公募基金将在居民家庭资产配置、服务实体经济、支持经济转型升级等方面扮演愈加重要的角色,行业发展任重道远。
作为普惠金融的践行者,汤琰指出,未来长盛基金仍将坚持“投资者为本”,扎实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通过不断提升投研的深度与广度,更好地发挥引导资源配置和价值发现的积极作用,引导社会资金和金融资源流向政策支持的新质生产力领域。同时将公司长远发展的愿景与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新时代课题深度绑定,并针对性探求结点、切入点和着力点,为推动我国资本市场实现更高质量发展贡献应有之力。站在辞旧迎新的节点,汤琰强调,期待通过此次长盛基金投研团队的策略分享,为投资者播下希望的种子,让投资之路有生机更有“升机”。
权益策略主题 前瞻投资趋势
对于投资人关心的未来权益市场行情,长盛基金副总经理、长盛同盛成长基金经理郭堃在会上分享了题为《AI与消费共舞》的演讲。郭堃较为看好2025年权益市场表现,他认为,后续宏观经济有望稳中向好,政策效果或将持续显现,流动性也较为宽裕。
在投资机会上,郭堃预计两个大板块有明确的产业机会:一个是AI步入产业链投资有望迎来较佳时期,另外一个是2025年国内消费品投资机会也值得高度重视。一方面,AI产业趋势不断强化,上游-中游-下游将逐渐形成闭环。由此AI产业链也将迎来投资的较佳时期:首先是完整的产业链机会值得关注;其次,一定规模体量上将保持高速增长;最后从估值看,整体也处于较为合理的水平,且静态估值消化能力强。另一方面,郭堃认为,消费品投资机会也值得重视。主要是由于目前消费品公司在运营思路在发生转变:首先倾向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情绪价值;其次是为消费者提供更极致的性价比商品。同时,以旧换新等政策推动,对相关品类及社零拉动较为显著。此外,经过持续几年的调整后,消费板块也是估值分位数更低的大板块,估值性价比优势更为突出。
谈及如何把握后市投资机遇,长盛基金研究部总经理、长盛同益成长基金经理张谊然,将2025年权益市场策略提炼为“乘风破浪 静待花开”这八个关键字。其中的“风”是政策之风。回首2024年9月24日以来,整体政策对于资本市场给予了很大的关注,并持续加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提稳定楼市、股市,资本市场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浪”是流动性之浪。张谊然分析指出,在低利率的大背景下,市场整体流动性偏向充裕,权益市场仍有望吸引资金流入,关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方式与节奏以及个人投资者提升对权益资产的配置。而“花”是基本面之花:企业盈利的改善将是市场可持续上涨的基石。张谊然认为,考虑财政与货币政策双双发力,预计企业盈利有望得到温和修复,整体权益市场有望波动向上,然而行业之间盈利修复存在着不均衡,市场更多将呈现结构性机会。
在行业选择上,张谊然指出,首先建议关注偏内需的方向,如消费、地产及地产链基本已处在/接近基本面的底部,一旦经济企稳,大概率将出现反转;其次是偏新质生产力的方向,如AI+、机器人、低空经济等,景气度与市场关注度均很高,也有可能产生从1-10的新赛道。不过张谊然也提醒,内需与新质生产力的孰优孰劣,一定程度取决于在面对贸易摩擦的过程中,贸易摩擦的力度与政策对冲的方向。而红利方向更多作为对冲低利率的配置性选择。
红利价值主题 穿越市场周期
针对近几年来热度高企的红利投资,长盛基金首席投资官、长盛量化红利基金经理王宁在《价值为盾,成长为矛》主题演讲中指出,价值红利策略从宏观到微观讲逐渐成为产品策略闭环,有利于价值红利策略成为中长周期的投资策略,这背后有多重因素在驱动。首先,国内不少行业经过蓝海到红海的激烈竞争,逐渐呈现从成长到价值的需求到供给改革阶段,产业龙头利润逐渐稳定,资本开支降低,分红意愿和分红能力提高。第二,机构和理财配置的需要,目前国内理财机构权益配置历史维持比较低水平,理财资金存在从债券向红利转移的资产配置需求。第三,红利以及价值产品顺应趋势,调整风险评级和分红策略等微观细节,适应时代理财需求。最后,国有资产监管部门对国有上市公司尤其是央企公司的分红以及市值管理水平提出常态化考核需求。
在王宁看来,价值红利策略类的产品属于跨年度和慢变量产品,目前在2025年年初是年度布局规划投资的重点选择品种之一。国内经济在高质量增长的同时,科技创新也是国内资本一个长期活跃因素。
“随着全球人工智能基础建设逐渐升级完善,人形机器人和智能驾驶等人工智能应用领域逐渐取得突破性进展,相关产业链公司和股票在市值扩张性和盈利成长性方面都有不错的表现”。王宁进一步指出,从投资的角度,可以在价值红利上叠加一部分创新成长策略,在具有组合低回撤的基础上,获得一定的高弹性,增加组合产品的中长周期复合收益率。
热门成长主题 把脉产业趋势
在热点频出的成长板块,多位基金经理亮相这一环节,就AI、算力、信创、医药等细分领域投资机会予以了详细解读。
“把握产业趋势是投资的核心”。长盛基金权益投资部总经理助理、长盛高端装备基金经理王远鸿坦言,不同时代有不同的产业特点,把握住每个时代的产业趋势至关重要。而AI是当前时点下重要的产业趋势。产业发展上,2023年是崭露头角,2024年是高歌猛进,那2025年的特点可能是国产崛起。
王远鸿也分享了关于主动管理的思考。他认为主动产品想要取胜的话,可能要做好以下几点:首先是避免过度依赖大小盘风格,有一定的规律性,但并不可靠;第二是与优质公司站在一起;第三是做好行业拐点的判断;第四是时刻关注供需变化;最后是始终关注行业中的超额表现来源,认真分析指数的变化与其合理性。
长盛城镇化基金经理代毅在《算力为基 终端致胜》主题演讲中,也对AI行情进行了回顾。他指出,当前进入算力与终端应用齐头并进的阶段。从过往历史看,每一个伟大公司的诞生,都需要一次终端的迁移。硬件端美国进入算力竞赛已经持续6~8个月,并仍然持续高强度资本开支。我国从2024年开始大型网络公司算力投资开始加速。借鉴移动互联网浪潮国内应用端的逆袭,代毅预计,AI浪潮同样在应用端存在逆袭的机会。
同时代毅也对苹果产业链和机器人两大板块进行了复盘。他认为,2025年将是机器人量产元年,工业场景优先量产。机器人行业处于量产阶段前夕,目前人形机器人在工业制造、安全巡逻、物流配送、服务行业等特定领域开始小规模商业试点。人形机器人产业趋势已逐渐形成共识,板块走出概念期,向价值投资切换。现在市场关注焦点在量产与商业化,尤其是以特斯拉为代表的头部企业的进展。
对以AI为代表的TMT板块在新的一年面临的机遇,长盛电子信息产业基金经理杨秋鹏带来《AI乘风 信创破局》专题分享。他认为,智能手机或将进入AI手机时代。2025年将是AI手机的元年,未来3年,AI手机有望引领手机进入新的创新周期。果链创新有望拉动换机潮,同时国内以旧换新补贴有望拉动销量增长。而AIPC仍处于AIReady阶段,预计在2025年进入加速渗透期,商用领域将成为主要需求来源。根据Canalys预测,兼容AI的个人电脑有望在2025年渗透率达到37%,2027年兼容AI个人电脑约占所有个人电脑出货量的60%,未来AIPC的主要需求来源为商用领域,到2027年将有59%的需求来自商用领域。同时2025年汽车智能化产业链有望迎来快速发展,建议关注智驾下沉带来的量增机会。此外信创格局相对稳定,头部厂商将跟随党政信创的弹性同步受益。
关于长坡厚雪的消费板块何时将否极泰来,长盛医疗行业基金经理郝征认为“道阻且长 行则将至”。展望25年,郝征更为看好国内需求的复苏趋势。“寒冬终将过去,春天总会到来。市场长期是好公司的称重器。”郝征进一步指出,2025年继续看好代表中国优秀商业模式的头部公司,目前估值已经回到历史合理位置。从投资机会看,有三大方向值得关注。首先是食品饮料、纺服家电等与总量经济相关的龙头个股;其次是医药(创新方向及其产业链以及消费复苏相关)。回顾从2024年开始,中国创新药投资体现出明显的现金为王特点,预计2025-2026年业绩转正或者大单品放量的投资特点将更为显著。郝征分析道,创新药政策明确,当前创新药投资进入验证业绩时期。此外符合中国未被满足的新消费趋势下的新型零售模式也值得关注。
指数量化主题 纵论配置策略
对大放异彩的指数基金尤其是ETF,长盛基金量化投资部总经理助理、长盛中证A100指数基金经理陈亘斯也分享了《基于指数基金的配置和轮动》。陈亘斯认为,随着被动基金规模的不断扩大,资金对权重股的影响可能会变得更加显著。主要是由于ETF基准指数通常根据市值设置权重,而市值较大、涨幅较高的个股在指数中的权重会随之水涨船高。当大部分ETF集中持有某些股票时,可能形成“羊群效应”。权重股的动量效应可能在资金流入时得到放大,但也更容易在市场扰动下短期出现剧烈震荡。
从宏观周期框架看,美林时钟捕捉到了产出缺口、工业增加值同步指标/通货膨胀等滞后指标不同组合下大类资产的胜率不同这一本质。但美林投资时钟忽视了政府部门的逆周期调控。而逆周期调控会让经济周期出现逆时针转动或跨阶段现象。脱胎于美林时钟模型的普林格周期,在增长/通胀的基础上加入了先行指标(金融周期),更好的考虑到了政策周期对经济周期的作用。陈亘斯也在会上介绍了长盛量化投资部的中观量化与风格轮动框架,以及不同风格下的优选策略。在风格的大势研判上,陈亘斯指出,可以自下而上的量化展开,通过实际成长g>盈利ROE>高股息D的基本优先级进行考察,分析“有没有(好资产)”和“(好资产)贵不贵”进行优势资产的比较判断,最后聚焦当下最具有优势的细分板块。
固收策略主题 稳固资产底基
对近几年来备受青睐的固收投资,长盛基金副总经理、长盛安睿一年持有基金经理蔡宾,从大类资产配置视角予以了高屋建瓴的研判和解读。在蔡宾看来,提振内需仍是当前经济的关键之一。“2024年经济主要的问题是需求。四季度基本面较三季度环比改善,政策支持的板块如部分消费、地产销售有所提升,但提振内需仍是关键。”
对于股市,蔡宾认为,需要关注盈利、流动性和风险偏好三大核心因素。本轮政策组合拳推动股市活跃度大幅提升。他进一步分析道,2025年A股业绩大概率温和回升,但能否转化为业绩驱动需观察,加之外部环境变数重重,预计股指大概率呈现“宽震荡、缓抬升”走势,空间取决于扩内需政策的力度。
而债牛是股牛的前提,蔡宾预计2025年股债牛市均未结束。蔡宾指出,因为利率只有足够低,才能对流动性和股市风险偏好起到积极作用。但价格走势的节奏关键取决于两大因素:一是央行宽松的节奏;二是美联储降息的节奏。
长盛基金固定收益部总经理、长盛盛裕基金经理王贵君则对攻守兼备、亦股亦债的可转债进行了展望。从股/债性角度看,他认为,转债当前仍偏债性,股性估值在中枢附近波动。其中债底有支撑、正股有反转期待的个券,建议重点关注。从供需角度看,供给层面,2025年部分大盘品种将退市,回售压力可控。2024年下半年转债供给已有所修复。需求层面,保险和年金等往往在反弹后一个季度左右形成市场增量资金,2024年这类资金属于显著减持状态,或是后续增量资金来源之一。
总体而言,王贵君认为,转债估值不贵+股市结构性机会+纯债机会成本不高,在此背景下,预计2025年转债仍有望提供固收+正贡献。具体到转债投资策略上,王贵君总结为“重赔率,抓节奏”。他表示,将继续利用转债的资产优势,立足债性保护,优选正股超预期品种,债性增强策略长期有效。同时低估值均衡型品种也有较大择券空间,将优选低估转债,回撤较小且向上更有弹性。
防御资产主题 解析信用债机
对于2024年震荡走强的债券市场特别是信用债,长盛安鑫中短债基金经理张建也在策略会上进行了回顾与展望。
整体而言,张建认为,信用债信用风险趋于好转,违约率下降,新增违约主要集中在个别产能出清行业。当前信用债绝对收益处在历史较低位置,政策处于宽松周期,物价温和通胀,对债券市场形成呵护,收益率有进一步下行的空间,信用利差有望进一步压缩。但同时债市抢跑,也积累了一定利率风险;稳汇率压力上升,资金面阶段性收紧,对债市形成利空。稳汇率和防风险的诉求或致货币宽松延后,面对资金成本抬升,债市或对前期抢跑进行修复。
考虑到信用债整体处于低利率阶段金昌期货配资,单纯票息对产品收益的贡献或不足。张建预计2025年信用债投资将以票息为主,同时在有效防范信用风险的基础上,短久期信用债适度收益挖掘、长久期信用债优先考虑流动性,兼顾票息和资本利得。